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,因地处汤河南岸而得名,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故里而闻名。汤阴城内,岳飞庙古建筑群巍峨挺立,斑驳的砖瓦间仿佛还回荡着八百年前的战鼓雷鸣。岳飞不但以抗金和反投降斗争的丰功著称于史,而且以忠孝两全、清廉正直的高尚品格激励和鼓舞着后人。慕名而来的人们,追寻着这位抗金名将的足迹,在“文官不爱钱,武官不惜死”的石碑旁驻足沉思,在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的故事中热泪盈眶,在“尽忠报国”的优良家风中感受精神指引。
岳飞雕像
岳飞仁爱天下、心怀家国品性的养成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。传说岳飞出生时,有大禽若鹄,飞鸣室上,故父母给他取名飞,字鹏举,寄予了殷切期望。史料记载,父亲岳和为人宽厚,常能节衣缩食、接济困危,“有耕侵其地,割而与之;贳其财者不责偿”,为少年岳飞理解“仁义”二字做了生动示范。“靖康之难”爆发,年轻的岳飞走上保家卫国的战场。相传,临行前的晚上,母亲姚氏深明家国大义,没有阻拦儿子,并在岳飞背上刺下“尽忠报国”四个字,勉励岳飞从戎报国。
“尽忠报国”的信念不仅镌刻在岳飞脊背上,也烙印在岳飞的心中。岳飞将“忠”与“孝”紧密相连,认为为国尽忠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尽孝。对岳飞之忠,宋高宗屡屡赞叹:“国尔忘身,谁如卿者!”“非一意许国,谁肯如此!”岳飞收复襄阳等六郡前,高宗手书“精忠岳飞”字,制旗以赐之。从此,岳母对岳飞“尽忠报国”的勉励,上升为“精忠报国”的精神。
岳飞的“精忠报国”不仅体现在他保家卫国战功赫赫、威名远扬,更体现在他严于律己、严以治军的言行中。他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融为一体,驰骋沙场近二十年,经历战役百余次,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所向披靡、支撑南宋半壁河山的著名将帅,并培育出一支军纪严明、深得民心,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。岳飞治军以仁为先,以严为本,他将自己的治军理念概括为:“用兵者无他,仁、信、智、勇、严五事,不可不用也。有功重赏,无功者重罚,行令严者是也。”岳家军中,“勤惰必分,功过有别”“小善必赏,小过必罚,待数千万人如待一人”。岳飞严禁军队骚扰百姓,规定如有践踏损害百姓庄稼、劳动果实以及与百姓买卖交易不公平等行为,一经查出立即斩首,绝不姑息。在他的严格要求下,岳家军中逐渐形成了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的作风。岳家军所到之处,民众无不欢欣,“举手加额,感慕至泣”,军队上下同心,形成了极强的战斗力,敌人都发出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的感叹。
河南安阳汤阴县岳飞庙
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。”文人的风骨与武官的气节在岳飞身上和谐统一。他一生戎马倥偬,始终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。打仗时,岳飞常常身先士卒,亲自充当旗头,扛着军旗,冲向敌阵。生活中,他清廉节俭,不置资产,却爱兵如子,所得的赏赐都用来犒赏将士,军粮不够,就用自家的粮食。岳飞一生立下无数战功,但他始终保持克己奉公,功成不居。每逢论功行赏时,总是将功劳让给部下,自己则以“无功”辞谢。岳飞战功显著,宋高宗欲在杭州为他建造宅第,他却拒绝道:“北虏未灭,臣何以家为?”
岳飞对自己严厉,对家人同样严格要求。岳家的孩子在读书之余必须下地劳作,并被规定家中饮食节俭、不得饮酒。岳飞常常教导孩子们说:“稼穑艰难,不可不知也。”平日岳飞全家均穿粗布衣衫,有次妻子李娃穿了缯帛,岳飞看到后说:“我听说被掳掠去北方的皇后、妃子们都过着艰苦的生活,你既与我同甘共苦,又怎么能这么奢侈呢?”自此李娃终身不着绫罗绸缎。南宋时官员品级越高,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,岳飞却勉励孩子们“自立勋劳”,对儿子从来“受罚重于士,受奖后于士”。在岳飞的熏陶下,岳家子女对长辈敬爱有加,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,以实际行动传承着忠孝两全的家风。后来长子岳云屡立功勋,岳飞怕他居功自傲,多次隐而不报。大臣张浚看不过去,说:“岳侯避宠荣,廉则廉矣,未得为公也。”替岳云上奏战功,岳飞力辞不受。
岳飞庙前,来自五湖四海的参拜者络绎不绝。人们爱岳飞,不仅爱其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的豪迈,也爱其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”的风骨,爱其忠贞,也爱其清廉。作为岳飞的故乡,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深入挖掘岳飞家风文化内涵,将其融入廉洁文化建设,在城东岳飞先茔精心打造岳飞孝廉家风馆,全面展示岳飞的生平事迹与家风内涵;举办“传承岳飞精神,弘扬清廉家风”主题系列活动,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岳飞家风的当代价值;组织中小学生到岳飞庙、岳飞故宅等地开展研学活动,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岳飞忠孝廉洁家风的魅力。同时,通过文艺创作、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,不断扩大岳飞家风文化的影响力,让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